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员论文
研发型企业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中的IP管理
发布日期:2016-03-29        作者:张天翔        来源:本站

研发型企业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中的IP管理

腾龙二期     张天翔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已然成为各国相互间角逐的战略性资源和体现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内近两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越来越热,企业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也变得越来越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战略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知识产权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从企业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参与国内外商业竞争中,尝到了因知识产权带来的甜头和苦头。甜头也好,苦头也罢,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与健全,知识产权强保护时代的到来正如同历史滚滚的车流一样不可逆转。

从一个宽泛角度而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贯穿和覆盖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一个现代企业从注册成立开始,其实就已经涉及到了商标、域名、厂商名称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了。当公司因业务需要新成立关联或子公司时,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就应及早和前瞻性的把企业名称相关的商标、域名等结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与规划需要进行注册申请,避免后续公司在经营和壮大过程中遭遇他人或对手对商标、域名等恶意的抢注,影响到企业的稳健经营与市场开拓。

下面笔者以较为典型的产品研发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开发及生产流程为例从新品开发的市场调研产品预研与开发、采购、中试及生产等环节为例来简要阐述各阶段所对应的知识产权管理要点。

一、     市场调研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常,企业在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或推出一款新产品时,都会先对用户需求、产品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产品基础与特色功能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预判,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根据前述的调研分析结果规划接下来要进行的产品预研与开发事项。在前述市场调研阶段,作为企业的IP团队,应在第一时间介入进来,从技术、专利等视角切入,及时的向业务部门提供检索到的与产品相关的最新技术情报及知识产权分析情报(相关技术/产品专利分布情况等),供业务部门参考和决策,以帮助或协助业务部门确定研发方向。对能够确定或可预见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及时的向业务部门或相关主管进行提醒告知,并提供或一同商讨降低或解决风险的方案,以帮助或协助业务进行风险控制。通过前述技术与知识产权(专利)情报的提供以及风险评估与应对建议的输出,能够让业务部门多一个维度去评估是否需要进入该新领域或推出该新产品,以及让业务部门对进入该新领域或推出该新产品会遇到及可能遭遇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另外,通过提供的知识产权情报能够让业务及研发团队更详尽清晰的了解到业内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现状、现有技术主要厂商及其技术研发实力、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弱势、相关技术人才状况以及专利布局情况等,从而助力业务及研发部门评估确定后面的预研方向和重点,避免后续研发过程中重复的研发投入,少走弯路;以及确定后续的专利布局方向与重点。

二、   产品预研与开发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 

在经过前述的市场调研与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后,如果决定继续往下走,这时会进入产品预研与开发阶段。在产品预研与开发阶段,研发团队会基于前期市场调研阶段的调研分析结果规划接下来的产品预研方向与开发任务。在这一阶段,企业的IP团队应及时的与研发团队互动,了解确定的研发方向和研发需求,输出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建议。针对被分解的研发需求以及遇到技术难题向研发人员及时的提供更深入的技术与专利情报,助力研发团队。在这一过程中,IP团队应及时的对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研发创新成果进行挖掘、梳理并及时的进行专利布局保护。随着研发进程的推进,在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产权布局的同时,也应定期的收集并监控竞争对手的技术及专利情报,推动研发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竞争性专利布局工作。对于一些有威胁的风险专利,可组织研发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寻求技术回避设计方案以降低和消除可能的产品风险,同时,也应及时对这些回避设计方案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在产品开发中,还可能涉及到软件开发、开源代码使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产品新外观等成果,另外,在产品研发的同时,业务团队对新产品的名称、商标工作也经常是在同时进行,这时,企业的IP团队也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及时的收集、梳理、申请注册保护和管控。通常,在产品研发完成后,企业的IP团队还需要对研发完成后的产品整体方案从结构、性能、电控、外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分析,尽可能的降低与全局掌控可能面临的风险。另外,在研发过程中,企业的IP团队还应关注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对研发阶段的技术文档、图纸等进行商业秘密识别、文档保存、获取权限管控等工作。

三、   中试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 

产品研发出来后,通常会先进入大规模生产前的中试(或试制)环节。在中试环节,会对研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小批量的试制,以确定后面生产环节中的制造工艺、组装流程、测试方法等。对于试制过程中发现的产品、制造工艺、组装、测试方法等问题,可进行改善和调整处理。因此,在中试环节,企业IP团队应重点关注该环节中产生的对产品改进、制造工艺、组装、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挖掘梳理和保护工作。同时,也要协助业务部门对这一期间产生的制造工艺、组装、测试方法等文档资料的保密管控处理。在早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诉比亚迪商业秘密案中,就涉及员工跳槽并将公司的技术、工艺等机密文档私自外泄一事,给原公司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企业IP团队应从商业秘密、专利等多角度对这些成果进行保护和管控,降低和防范可能的风险,守护企业知识产权成果。

四、   采购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 

   采购环节通常是在中试环节前或大批量的生产环节前,涉及原材料、零部(组)件、机器设备等采购工作。作为企业的IP团队,应协助或主动介入完成对供应商/客户的知识产权态势调查(摸底、核查供应商资质),把控采购环节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例如:要求供应商出具采购产品不侵权报告、签订知识产权担保条款、知识产权风险分摊与责任应对等)。  

另外,出于实际的风险把控与竞争打击需要,还可针对竞争对手的上下游供应商进行知识产权摸底调查,找出其风险点,配合企业的竞争需要实现对竞争对手产业链的打击,进而实现曲线打击竞争对手。

五、   生产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 

产品经过中试的完善后,将进入大规模的生产(量产)环节,在生产环节中,需要考虑是自行生产还是代工生产。对于自行生产,企业IP团队的工作跟前面讲到的中试环节类似,主要涉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艺、组装方法、测试方法等改善进行成果梳理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对前述的制造工艺、组装方法、测试方法等改善所涉及的技术文档资料进行商业秘密识别与管控,对于一些适合申请专利的进行及时的专利布局保护。另外,在生产环节中,还有一点需引起重视,那就是对产品相关标识的风险排查与规范使用管理(例如,产品及包装上的商标标注、检验标识使用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标注风险等等),降低产品在后面出货和运输环节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业内有发生过多起因商标标注、检验标识标记不符合规范导致产品在海关被扣或下架的案例)。

对于委外代工生产,企业IP团队应对代工厂商的知识产权(代工生产方IP状况、抗风险实力)进行摸底调查,关注并协助法务团队完成生产外包知识产权条款风险的审核和管控(例如:审核知识产权担保条款、知识产权风险分摊等)。另外,对于委外代工生产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争取,降低因代工厂一家独大后对企业的反向制约(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的富士康,能够获取到各大科技产品公司的大量稳定而持续的订单,可能与其在生产申请布局了大量产品专利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仅是从研发型企业产品开发及生产流程入手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要点所进行的梳理,难以覆盖企业中的方方面面。不管业务类型如何变,作为企业的IP团队或工作者,应本着为业务部门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结合业务部门的不同情境进行介入,为企业做好知识产权资产储备与维护工作,协助业务部门识别和管控知识产权风险以及通过知识产权助力企业实现商业竞争与运营,体现IP工作的价值。

相关信息